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202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公布
2024-06-25 19:28:00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
作者:

  6月25日下午,202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上舉行。

  “拓撲電子態(tài)計算預測及其材料發(fā)現”“功能介孔材料設計合成與應用”“風塵堆積與亞洲氣候格局重組”“信息超材料”“鈮酸鋰光子芯片”5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馬滟青、田一超、左智偉、高璞、葛亮、王敏、晏宏、朱軍、李蘇植、趙智勝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是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勵,其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陳嘉庚獎。2003年,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旨在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科學技術成果。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于2010年設立,旨在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chuàng)性科學技術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均設立六個獎項,分別是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依托中國科學院學部平臺組織評審,每兩年評選一次。每項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獎金為100萬元人民幣,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每位獲獎人獎金為20萬元人民幣。

  截至2024年,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共組織11次陳嘉庚科學獎的推薦和評審工作,共產生41項獲獎項目,55位科學家獲獎;共組織7次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推薦和評審工作,共有42位青年科技人才獲獎。

202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簡介和主要完成人名單

  1. 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獲獎項目為“拓撲電子態(tài)計算預測及其材料發(fā)現”,該項目在拓撲電子態(tài)研究方面作出了開拓性、系統(tǒng)性貢獻。

  項目主要完成人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忠、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戴希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翁紅明。

  2. 陳嘉庚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功能介孔材料設計合成與應用”,該項目提出了界面取向組裝原理,建立了功能介孔材料合成制備體系,促進了功能介孔材料的發(fā)展。

  項目主要完成人是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

  3. 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獲獎項目為“風塵堆積與亞洲氣候格局重組”,該項目在風塵堆積和亞洲新生代氣候演變研究領域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科學貢獻。

  項目主要完成人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正堂。

  4. 陳嘉庚信息技術科學獎,獲獎項目為“信息超材料”,該項目創(chuàng)建了可編程的信息超材料體系,進一步發(fā)展出了軟件化超材料、智能超材料和自適應超材料。

  項目主要完成人是東南大學教授崔鐵軍。

  5. 陳嘉庚技術科學獎,獲獎項目為“鈮酸鋰光子芯片”,該項目在單個鈮酸鋰晶片上集成了糾纏光源、電光調制器、波導分束等多種功能器件,實現了片上光量子態(tài)的高效產生和高速操控。

  項目主要完成人是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和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徐平。

2024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名單和成果簡介

  1.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獲獎人兩位,分別是北京大學教授馬滟青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一超。

  馬滟青提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輔助質量流方法,攻克了費曼積分計算這一重要世界難題。

  田一超利用志村簇的特征p幾何性質,在朗蘭茲綱領與Beilinson—Bloch—Kato猜想等相關重要領域上取得了突出成果。

  2.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獲獎人一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左智偉。

  左智偉發(fā)展了極具挑戰(zhàn)性的惰性碳-氫、碳-碳鍵光催化轉化新模式和新反應過程。

  3.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兩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璞和清華大學副教授葛亮。

  高璞在異常核酸的免疫應答基本原理和新型核酸修飾及切割工具開發(fā)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成果。

  葛亮揭示了重要蛋白非經典靶向通路和一種新型蛋白質聚集體自噬降解通路。

  4.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地球科學獎獲獎人兩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晏宏。

  王敏基于新的化石發(fā)現與分析研究,為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晏宏提出熱帶輻合帶(ITCZ)不僅存在南北擺動模式,還存在收縮/擴張模式的新假說。

  5.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獲獎人一位,是清華大學教授朱軍。

  朱軍提出了大規(guī)模擴散概率模型的高效機器學習算法,有效提升了圖像的生成速度和質量。

  6.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技術科學獎獲獎人兩位,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蘇植和燕山大學教授趙智勝。

  李蘇植闡明了固體界面/內摩擦行為的微觀機理,為大幅度調控摩擦和力學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趙智勝揭示了石墨到金剛石的直接相變機理,創(chuàng)制了石墨-金剛石共格界面的新型雜交碳材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站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

相關新聞
SRC-410652733 2024-05-20 10:02